安全管理网

“交规”与“道德”——写给驾驶员的话

作者:桐庐人  
评论: 更新日期:2008年03月07日

不久前,笔者晚上打“的”,见司机交、会车都不关大灯,便问为何不用近光灯(防眩目灯)?他笑着说:“对方不关灯我关灯,那我不吃亏了吗!”在这种不甘吃亏的心理支配下,谁的灯亮谁就占了“便宜”。于是,50瓦的灯泡换成了100瓦的真空碘钨灯,更有甚者,将灯光角度调整到照射对方驾驶室,以迫使对方做出“让步”。这位的哥不甘吃亏的想法代表了不少驾驶员的想法。于是,夜间行车成了“灯光大战”,驾驶员迎着强烈的灯光,朦朦胧胧看路,跟着“感觉”开车,夜间交通肇事也在眩目的车灯照耀下逐年上升。

  在交通行为中,除了法规有明确规定要让行的以外,还有一个
“礼让”的问题。通俗地说,也可以看成是谁“吃亏”谁占“便宜”的问题。因此,除了交通法规有明文规定的驾驶行为以外,还有属于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范畴之内的一些交通行为,也是事关交通安全的一个大问题。

  在绝大多数交通场合,良好的交通秩序一要靠交警来维护,二要靠每个交通参与者的配合,特别是要靠作为交通主体的驾驶员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自我约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是“德”不是“法”,它只受精神的约束,不受法律的制约,要靠每个人的自觉行为。然而在交通行为中,一个人的“德行”如何却是与交通安全息息相关的。如大家都能“礼让三先”,就能自行调节一些交通矛盾,避免交通堵塞;多想想行人这个交通弱者群体的利益,给予方便,就能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可以说,一个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是建立在“礼让”这个基础上的。特别是在夜间或没有交警值勤的地方,更显出礼让的重要性。否则,一个城市的交通是不可想象的。然而遗憾的是,以“我”为主的交通陋习还大有市场,特别在驾驶员中,以强凌弱的现象到处可见。主动礼让的,也就是吃了“亏”的人还常被人取笑为“没用”。

  在交通行为中吃“亏”的人是不是没用、窝囊?笔者认为,吃这种“亏”,值!礼让者看似要吃点“亏”,但他们不愿冒生命危险去占“便宜”,其实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做法。退一步天地宽,他们把握住了安全;而那些生怕吃亏的人则是斤斤计较,为抢一分一秒而耿耿于怀,将一生幸福赌一时之气,或是我吃了亏你也别想占便宜,以牙还牙,以求得心理上一种畸形的平衡,他们大多在占了“便宜”后栽了“跟头”。事实证明,越想占“便宜”的人还越容易出事,而善于“吃亏”的人总是安全。

  交通是城市的“窗口”,能衡量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交通秩序好坏又要看人的素质,即所有交通参与者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如何。甘于“吃亏”的人越多,那里的交通安全越有保障。如果那里的人出门就想占“便宜”,个个奋勇争先,生怕吃亏,那里的交通就肯定是一团糟。

  勇于争先、不甘落后是值得提倡的精神,不想吃亏也是人的天性。但在交通行为中却是十分危险的,往往贪了小便宜吃了大亏,酿成大祸。郑板桥“吃亏是福”这句名言很有哲理,在交通安全问题上尤其适合。多一点“吃亏”精神,也就多了一分平安!

上一篇:没有了!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